公司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关于病理检测的一些小常识

2019-05-07公司新闻   作者:

病理检测是检查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中的病理改变的病理形态学方法,为探讨器官、组织或细胞所发生的疾病过程。可采用某种病理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检查他们所发生的病变,探讨病变产生的原因、发病机理、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做出病理诊断。病理形态学的检查方法,首先观察大体标本的病理改变,然后切取一定大小的病变组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制成病理切片,用显微镜进一步检查病变。

 

免疫组化作为病理检测的常规手段是近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已被广泛运用肿瘤研究和诊断,其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组织中的未知抗原或者抗体,主要是肿瘤相关抗原(肿瘤分化抗原和肿瘤胚胎抗原),借以判断肿瘤的来源和分化程度,协助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已经可以对许多常规方法难以判断其来源的肿瘤加以鉴别,或者观察目的蛋白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免疫组化实验主要包括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技术(IHC-P)和冰冻切片的免疫组化技术(IHC-F)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小编总结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大家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了这些问题不妨尝试下:


1 · 缺乏染色


 


2 · 高背景



3 · 染色不正确



就实验结果而言,免疫组化技术主要涉及抗体实验结果的描述与分析、图片的确定与选取、相关数据的提供,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原则: 

 

⒈ 必须同时设对照染色。没有对照染色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是不可信的。

⒉ 抗原表达必须在特定部位。如LCA应定位在细胞膜上;CK应定位在细胞浆内;PCNA及p53蛋白应定位在细胞核内;EMA应定位在细胞膜上等等。不在抗原所在部位的阳性着色,一概不能视为阳性。

⒊ 阴性结果不能视为抗原不表达。由于检测方法灵敏度有高低之分,有时可因染色方法灵敏度不够,而导致阴性反应,判断时应注意。

⒋ 尽量避开出血、坏死及切片刀痕和界面边缘细胞的阳性表达,特别是酶免疫标记。因为这类阳性着色多系内源干扰,或系人为因素所致。

⒌ 对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意义不能绝对化,应结合临床资料、X线等影像学及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对照染色设计:

 

(一)对照染色的目的 设对照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假阴性和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① 组织处理不当,抗原丢失过多或被遮蔽;

② 抗体失活、效价过低或稀释度不合适(主要指一抗,即特异性抗体);

③ 染色步骤遗漏及差错,或显色剂的选择、缓冲液pH和离子强度不当等。

假阳性均系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非特异着色所致,原因主要有:

① 自发荧光或内源酶等干扰;

② 抗体试剂不纯(特别是一抗);

③ 操作失误,如污染、切片干枯或显色剂操作不当等;

④ Fc受体的干扰,等等。

 

(二)对照的种类及其选用目的 对照染色大致可分为四类:即阳性组织对照、阴性组织和阴性试剂对照及自身对照。

⒈ 阳性组织对照 指用已证实含有靶抗原的同源及不同源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与待检实验切片同时作同样处理和免疫染色的组织对照。正确的结果应呈现阳性,目的是为了证实所用免疫组化染色流程的有效性,排除假阴性的可能。

⒉ 阴性组织对照 指用已证实不含靶抗原的同步处理和免疫标记染色的组织对照。正确的结果应为阴性,目的是除外假阳性。

⒊ 阴性试剂对照 是指用于证实在免疫组化染色中所用试剂,尤其是特异性抗体试剂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而所设立的同步免疫染色对照,包括有:空白对照、替代对照、吸收试验和抑制试验等。

目的在于除外假阳性和证实所用免疫组化试剂及其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待检实验切片免疫标记阳性结果的可靠性。

①空白对照指以缓冲液(PBS、TBS等)取代第一抗体(主要的,必要时还可做第二抗体及桥联抗体的空白取代),其他各步不变的试剂对照染色,结果应为阴性。

② 取代对照 指以所用方法第一抗体同源动物的正常血清,或与本实验无关的抗体(靶生物缺如的)取代第一抗体,其他步骤不变的试剂对照染色,结果应为阴性。

③ 吸收试验 是指用事先经过量抗原吸收的第一抗体上清液取代第一抗体,其他步骤不变的免疫染色试剂对照。结果应是阴性或阳性着色明显减弱(吸收不全时)。

④抑制试验 是指用标记抗体和未标记抗体(可以是一抗,也可以是二抗或桥抗体)两者的混合物作试剂,其他步骤不变的免疫组化染色试剂对照,结果其阳性着色应成比例的减弱(等量或1:9)。

此试剂对照多用于直接法。

这类阴性试剂对照的选用原则是:

① 空白对照不能省,其他对照在预实验中应多做,尤其是应用新抗体试剂;

② 对照必需与实验片同步进行染色;

③ 对照的结果应附合要求。

④自身对照 是指在同一标记切片上的自身组织成分的阴性背景对照。即与靶抗原阳性反应细胞或成分相邻的阴性背景结构的显色,结果应为阴性或着色较浅,需与阳性着色成分呈鲜明对比。

目的在于排除内源性干扰产生的假阳性和因抗原弥散移位造成的错误结果。 非特异性染色: 非特异染色是指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产生的非靶抗原的呈色结果,属假阳性,又称背景着色,能严重干扰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正确判断,应竭力避免或减轻。其原因涉及免疫组化染色流程的各个环节,可来自:

① 内源性干扰(自发荧光、内源酶、内源性生物素等);

② 试剂污染(质量差,交叉反应,Fc受体干扰等);

③ 组织处理不当(组织固定不及时或固定不良所导致的抗原弥散移位、洗涤不充分所导致的游离试剂残留等)。 纠正的方法视原因而异,可在预实验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纠正对策,即对症下药。

阳性标记的形态特征和判断: 免疫组化标记具有一定形态特点,若能熟练掌握则有助于对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正确判断。特点包括定性、定位和定量三方面。 免疫显色强度和阳性细胞密度是定性定量指标,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强度和密度结合的方法综合计量,与抗原含量有关;阳性细胞的着色形态及组织分布特点主要是定位指标,与功能有关。

一、阳性标记免疫特征 "弱(+)、中(++)、强(+++)"三级。免疫荧光法(FITC为例)则表现为浅绿色荧光、明显绿色荧光和亮绿色耀眼荧光; 免疫酶标记(HRP- DAB/H2O2)则表现为淡黄色细颗粒、棕黄色颗粒和褐黄色粗颗粒,后者耀眼易见。一般图片照像,原则上多取强阳性区域。

二、阳性标记细胞学特征(以HRP-DAB/H2O2为例) 可分为①胞膜型;②胞核型;③胞质(浆)型;④微绒毛型和⑤复合型(胞膜-胞质兼有,胞核-胞质兼有,或微绒毛-胞质兼有)等五种阳性细胞类型。这与抗原所在部位相关联,但应注意排除因组织固定不好引起的抗原弥散假象,尤其是复合型图像。

三、阳性标记组织学特征(以HRP-DAB/H2O2为例)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排列形式可以有如下7种:①局灶型;②弥漫型;③片块型;④网状型;⑤腺管型;⑥腔缘型和⑦菊团型等。这主要取决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细胞内的分布和阳性细胞在组织内的群体分布特点。

 

如果您有相关的实验需求,只需要提供相应的组织标本、一抗,亿鸣复兴将提供详细的试验流程报告、实验图片、实验数据,并返还相应的实验材料(蜡块、切片等)。

下一主题:流式法分析免疫系统中的负向调控——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 上一主题:亿鸣复兴总经理周德清校友来校捐赠奖学金120万
旺旺客服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